我國此舉旨在搶占AI賦能實體經濟的戰略先機,構筑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的核心競爭力。從國內產業發展視角看,鋼鐵行業面臨著生產效率提升、成本控制、綠色低碳轉型等諸多挑戰,《意見》的出臺為鋼鐵行業提供了清晰的轉型方向與強有力的政策支撐,是推動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。
新出臺的《意見》是在行業近幾年實踐經驗之上的升級指引。對鋼鐵行業而言,這標志著行業正從單點的智能應用向全流程、系統化的應用實踐邁進。未來的鋼鐵生產,將呈現數據驅動的精準制造、虛實結合的智能優化以及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等特征。抓住此次人工智能政策的有利契機,我國鋼鐵工業有望實現從規模領先到技術引領的跨越式發展。
《中國冶金報》記者:最近一段時間,“AI+鋼鐵”成為鋼鐵行業的熱門提法,您認為有哪些概念需要厘清?在您看來,“AI+”在哪些場景應用潛力最大?請談談您對于正確推進“AI+鋼鐵”的建議。
王軍生:“AI+鋼鐵”絕非淺嘗輒止的“技術嫁接”,而是AI技術與鋼鐵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與創新變革。它是一個系統性工程,全面涵蓋了從原料采購、生產制造、質量管控到產品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,必須杜絕為了應用AI而盲目跟風的現象,確保AI技術的應用與實際生產需求緊密結合,從而創造出真正的價值。
在鋼鐵行業,AI有諸多適用場景。在生產優化方面,鞍鋼集團在智能制造進程中,借助AI技術對3D(危險、臟亂、困難)崗位作業進行優化,顯著提升生產效率與安全性;在質量管控層面,視覺AI檢測在冷軋板表面檢測等場景得到廣泛應用,大幅增強產品質量穩定性;在綠色低碳領域,AI用于能源調度優化,依據生產工況實時調整能源分配,有效降低鋼鐵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。另外,AI在工藝模型的參數優化,材料研發過程中成分、組織和性能分析等領域也有實際效果。
然而,整體觀之,以大語言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,目前仍主要應用在管理和辦公輔助領域,在生產、質量、能源等鋼鐵行業現場應用方面正在開展積極的應用探索。基于行業實踐,筆者對推進“AI+鋼鐵”有如下建議。
一是筑牢數據根基。鋼鐵企業要構建統一、規范的數據標準體系,整合礦山開采、煉鐵、煉鋼、軋鋼等全流程數據,提高數據質量與可用性,為AI模型訓練提供優質“養料”。
二是從小范圍場景試點起步。鋼企應選取痛點突出、效益易評估的環節(如高爐風口診斷、鋼材表面缺陷檢測等),驗證技術可行性與效益后再逐步推廣復制,避免大規模鋪開帶來的風險。
三是構建“老工匠+新專家”的協同團隊。安排經驗豐富的鋼鐵工藝專家與AI技術人才結對,工藝專家傳授行業知識、實際操作要點,AI人才助力將經驗轉化為算法模型,實現優勢互補。
四是緊盯價值創造。每個AI項目都要設定明確的效益目標與回本周期,嚴格評估投入產出比,確保智能化改造切實為企業降本增效、提升競爭力。
總之,“AI+鋼鐵”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,而是深度融合、協同創新的過程。唯有理性厘清概念、精準匹配場景、優化數據質量、科學推進實施,方能真正為鋼鐵行業注入新動能,達成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目標。
|